Search

【生活進行式】蔡璧名/讓我們重新看待相失 - UDN 聯合新聞網

semaugayahidup.blogspot.com

聚散是生命中自然不過的一段歲月

兩個人所以相失,源於相失前的相聚。沒有相聚,就無相失可說。

那麼,「相失」為何總被視作無法承受的意料之外?

在老莊的論述裡,「相失」不是失常,而是正常,再自然不過的一件事。《老子.五十八章》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這裡的「禍福」我們也可以說:「『散』兮『聚』之所倚,『聚』兮『散』之所伏。」當你分手的時候,就要知道才會有下一場的相聚;當你相聚的時候,就要知道可能有接下來的別離。我有學生故意說:我無聚無離,我現在就是一個人。我說:那恭喜你,只有獨立蒼茫的你,可以望見無限。

莊子對於「相失」╱「相聚」、「彼」╱「此」這類相對的概念,有非常完美的詮釋。莊子說:「彼出於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說也。」以聚散為例,「散」是因為有「聚」才產生的,相聚、離開是一組共生的概念。一起產生、同時存在:有聚就有散,有散才有下次的相聚。「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才歡喜於相聚,不知道一會兒就散了;正因離散而悲傷,不知道這樣才有下次的相聚。

為什麼我們如此珍惜「聚」,是因為我們知道彼此也可以選擇「散」。

「是以聖人不由而照之於天」,所以聖人不會因為離散而悲傷,不會因為相聚而雀躍,而是以天空一般超越的眼光觀看一切,明白消失與離散,都是自然的。能清楚這一點,便永遠不會講出「早知半路應相失,不如從來本獨飛」這樣的話,無論聚、散,都是生命中自然不過的一段歲月,都是可以「乘物以遊心,託不得已以養中」的機緣。

每次遇到太好的人,我就會告訴自己:「這是今天的幸運,他不一定明天還在。」在今天會加倍珍惜;而如果明天他又出現了,那我謝謝上蒼,謝謝他,也感幸自身的遭逢──不管愛情、友情、親情、師生之情,千萬不要把每次的收穫都當成理所當然。

接受本性讓人在相失時更容易釋懷

我進台大任教那年,在行政人員櫃台辦理到職手續的那一天,彷彿同時看到一個年邁的自己,沿著同一個櫃台的不同櫃位,在辦理離職手續。若能在報到那天就面對將來的離職,自然會用非常不同的心情去對待在學校教書的每一天,每一天都異常珍貴——你明白它終有一天會離散、會結束。

於是,你不斷致力以不同年齡的自己,和台下年齡差距愈來愈遠的學生溝通。剛開始教書的時候,學生把你當朋友,過幾年把你當姊姊,再過幾年把你當阿姨、媽媽,可能再過幾年就把你當阿桑、阿嬤。在奔流不止的歲月之河中,你要怎麼與孩子溝通和交流,才能更深刻地介紹這些逝去千百年之人的心靈、性情給眼前的孩子?要拿出的不只是當時的初心、原來的熱情,還要付出更多的用心、拿出更大的熱情和珍惜,才有辦法達成長路中的教學目標與任務。

因此,無論是儷影成雙或者在家庭和樂之中,你都不會認為這樣的相聚是理所當然、長久永遠的。畢竟當你呱呱落地來到這人間世,同你再熟的人都不可能二十四小時伴著你。隨時保有「獨飛」的自覺,反而會加倍珍惜每一次的相逢。有日萬一離散,你也不會過於難過,你明白有過的已經夠多了。

再提供一個西方心理學家的看法,讓大家知道離散是何等正常:我們人性的一部分就是會適應變化,是故新事物出現的時候,我們就會產生被鼓勵的感覺。研究者首先要接受實驗者想像與心目中的男神、女神朝朝暮暮共同生活相愛五年,再把帶著這份記憶的受驗者,掛上種種電極測量其興奮水平;過一會兒,再換另一個稍有魅力,但對受驗者而言絕對不屬男神、女神魅力等級的人出現在眼前,再測一次。再次測量時,多數接受實驗者身體的興奮水平,會比起初他帶著與男神、女神生活記憶時測量的要高出許多,這正是因為新奇而尚未適應與習慣的人事物,總是更能引人注意,新鮮的人事物更能教人覺得刺激。

這一研究結果只是依據事實客觀說明──人的本性是喜新厭舊的。理解這點,接受本性,有助於我們在「相失」時更容易釋懷,在「相守」時更容易自覺必須付出心力了解對方、坦誠自己,關注對方優點,主動做有建設性的溝通等。透過持恆地培養、努力,才可能造就彼此愈趨深厚的感情。

●摘自天下雜誌出版《解愛:重返莊子與詩歌經典,在愛裏獲得重生》

Let's block ads! (Why?)




August 09, 2020 at 05:00AM
https://ift.tt/2C8Wqka

【生活進行式】蔡璧名/讓我們重新看待相失 - UDN 聯合新聞網

https://ift.tt/37H1BTQ


Bagikan Berita Ini

0 Response to "【生活進行式】蔡璧名/讓我們重新看待相失 - UDN 聯合新聞網"

Post a Comment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