坪洲的「坪」,解作平廣之地。小島離中環40分鐘船程,面積只有0.4個長洲,只有一間超市、數間家庭式餐廳和小店。在香港人眼中,它平凡且易被遺忘,但近年卻成為不少年輕人眼中的理想居住地,到底它有甚麼吸引?
細心觀察,你會發現小島的社區特色,例如流動座椅和健身單車,帶出居民的共享生活文化。52歲的林耀山(Gary)由太公那代開始已在坪洲生活,是有50年歷史的「祺森冰室」第四代接班人,曾搬出市區10年,20年前選擇落葉歸根。他解釋,這些由棄置傢俬椅演變成的流動座椅,源於十多年前有心人把它們搬到當風且多樹蔭的碼頭空地,好讓居民乘涼,「覺得曬便可移開一點,搬到樹下;有人食煙,又可搬去第二處坐,對比政府設施靈活得多。」他是流動座椅的長期使用者,有不少「使用心得」。居民會自發收拾和管理椅子,當中大部份是白色的膠椅,會用噴漆噴上「×」作標記。
健身單車任踩 食環清場再捐過
除流動椅,海旁一角竟放置數部健身單車,讓居民做運動,其中一輛由Gary捐出,「反正自己唔用,便讓老人家用。想用便用,不用像健身室般填表格,多方便!有時會諗,坪洲少老人院,或跟這些運動設施有關。」
四部健身單車一字排開,部份被人以石屎固定,兼且全部背向海,難道島民看厭無敵海景?「面向馬路是因為可看到行人,而且有時海風太猛會刮面。」島民強伯說。年約七十的他早上會來踏數百下單車才回家吃午飯,「這些單車放置多年,早前被食環署清理過一次,但仍有人再捐出來。」
對於八、九十後,這些設施不是吸引他們紛至沓來的主因。「坪洲是我和大自然的一個橋樑。」現年31歲的設計師及插畫家劉景雯(UUendy)年半前搬入坪洲,人人嫌這裏不方便,她毫不認同,「租金不是我搬來的原因,我鍾意這裏夠不方便!」從小居住市區的她,本想覓一個令人放慢步伐的地方,結果一次行山便令她愛上坪洲,「它的特色就是沒有景點,要自己探索。」被海包圍兼沒連鎖店的社區生活節奏慢,正好讓她反思城市生活的急促,「之前太習慣都市生活夠方便、直接,現在反而有更多留白的空間,令我集中思考、創作。」由一落街便有巴士、的士任君選擇,變成出入要靠一雙腿和船隻,令她多了靜思空間,觀察大自然時多了一份細緻和敏感。
「我常常反思,人和大自然該如何共處。」UUendy居住的地方有花園,落葉、匆匆路過的流浪動物,不知不覺成了她創作藝術品的靈感。例如以落葉、石頭等創作,在眾籌網站推出的三本插畫書《The Unconfident Stone》、《The Indecisive Branch》及《The Impatient Leaf》,「從大自然的素材反思到人的習慣,樹葉飄下來時很急促,便賦予它一個沒耐性(Impatient)的性格,希望大家從中反思。」此外,她又以廢棄物料,例如木板、玻璃繪畫流浪動物,「有時貓、狗等會到我的花園吃東西,最近還發現有蛇呢!」
無拘無束 踩車賣咖啡
同樣被坪洲吸引而來的,還有90後咖啡師阿逸,「搬入來最大原因是為了海!」30歲的他是上環咖啡店老闆之一,主職咖啡師和培訓師,三年前和太太搬入小島。「坪洲感覺平平凡凡,只有簡單的衣食住行,我就是欣賞這種平凡。」空間感都是考慮原因,「300呎月租8000至9000元,還看到海!相比起市區,同等租金只能租到一半空間,像螞蟻瑟縮一角般生活。」愛好咖啡的他近期多了一個新身份──咖啡佬,「自己喜歡喝咖啡,發現這裏缺乏一個讓人細嚐咖啡的地方,於是有了賣咖啡的念頭。」
眼見島民日夜以單車穿梭代步,啟發他騎單車賣咖啡,更特別選用多用於運送石油氣的上海鳳凰牌單車,「想用一些有香港特色的事物,一杯咖啡除了是一杯飲品,亦代表人和人的關係。」結果一輛單車、一塊木板,加上自家製冷萃咖啡,令他和島民連結,「這樣做流動性比較大和自由,跟店舖的感覺截然不同,令人放鬆。」沒有店舖四面牆的束縛,他亦忘了計算營業額,「沒像以前般刻意計算銷量,反而跟島民打牙骹更難忘。」他偶爾趁着沒人,會騎單車到海旁,乘着海風為自己沖一壺咖啡,「對着海浪沖咖啡有何感覺?就是爽。」阿逸笑說。
不少原居島民反映,新搬入的年輕人令小島增添了投訴文化,事事投訴,昔日的包容買少見少。作為外來者,阿逸就認為新居民應了解原島民的生活模式,「很多事情是基於尊重,不可能去到一個陌生的地方,但要別人跟自己的方法走。」
記者:李美琪
攝影:蕭志南、許先煜
August 16, 2020 at 09:00AM
https://ift.tt/3atM0bC
【慢活坪洲】共享流浪凳造就Chill人生活80後搬入坪洲搞藝術「就係貪呢度唔方便」 - 香港蘋果日報
https://ift.tt/37H1BTQ
Bagikan Berita Ini
0 Response to "【慢活坪洲】共享流浪凳造就Chill人生活80後搬入坪洲搞藝術「就係貪呢度唔方便」 - 香港蘋果日報"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