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錢買不到的東西》— Michael Sandel 對生活市場化的批判反思| 郭偉文 - 立場新聞

semaugayahidup.blogspot.com

圖片素材來源:Michael Sandel《錢買不到的東西:金錢與正義的攻防》、Vladislav Reshetnyak @ Pexels

「你們出來遊行示威收了多少錢?」— 類似的質問在過去年多裡我們聽過不少,而可能你會恥笑對方庸俗,心中只有錢,沒有理想。資本主義社會把生活各方面金錢化、市場化、交易化、商業化的問題當然由來已久,而人心亦隨著變遷,無論是變得經濟學上更有效率,還是變成金錢至上主義者,或是其他可能性。究竟當中有什麼問題呢?我們應如何應對?《錢買不到的東西》這本書(英文原著於 2012 年出版)就是要詳細論述這些資本主義帶給我們的煩惱,並提出應對的建議。該書作者 Michael J. Sandel 是國際享負盛名的哲學家,其在哈佛大學關於正義的公開課可說在國際知識社群中家傳戶曉。

美國作為資本主義的世界重鎮,其人民的生活各方面受金錢化的影響很大,而 Sandel 在書中討論了大量案例,包括:排隊作為一門生意、醫生看診的黃牛市場、鼓勵絕育的獎金、用現金獎賞學生、賄賂人追求健康、可交易的污染許可、付錢去獵殺瀕臨絕種動物、買來的道歉及賀詞、窮人的賣血生計、企業為員工買人壽保險、絕症保單的交易市場、名人死亡賭彩、恐怖襲擊的期貨市場、球星出售簽名、買賣球賽名稱、無處不在的廣告,等等等等。

任何事物也可買賣的主要問題是什麼呢?根據 Sandel,兩大反對生活過度市場化的論點涉及考慮公平原則與污染、腐化美好生活的問題。關於公平原則的考慮,大概就是防止富人不公平地剝奪了窮人應有的權利,如民主社會不會接受買賣公民的投票權。

關於污染腐化美好生活方面,這是該書更著重討論的,他說:「生命中某些美好的事物,一旦被轉化為商品,就會淪於腐化或墮落」(頁 27)。其中一個主要問題是:金錢價值會排擠原本的美好價值,使事物變質。書中討論的眾多實例之一:幼兒園對遲接子女放學的家長從原本勸喻改為罰款,希望減少遲接情況,不過結果是情況反而更壞,更多家長更「安心地」遲到,因為他們原本覺得遲到不好意思,阻礙了學校關門,但後來卻視罰款為付費給學校照顧孩子,那便「遲得有道理了」。當中什麼價值被排擠掉呢?就是「避免不必要地增加別人負擔的責任」吧。所以,Sandel 想我們反思的就是:究竟我們是否希望公共生活中仍然保留這種對別人責任的價值?還是認為金錢交易可以完全取代它?他寫道:「若想判斷哪些東西是金錢應該或不應該買,我們必須先決定應該是由哪些價值來規範社會及公民生活的各個領域。如何徹底思考這個問題,正是本書的主題」(頁 26)。

了解並對抗市場思維對人類道德生活的侵蝕是此書的主要關懷,譬如其前言的標題便是「市場與道德」,而其五章内文中的其中一章是以「市場如何排擠掉道德」為題。在 Sandel 眼中,失衡的資本主義帶給人類道德危機,而相信不少人會認同,道德敗壞是當代中國社會的(最?)大問題,其中金錢的腐蝕作用固然不輕。專制政體加上市場機制在中國生出了一個奇特的混合體,有別於西方的自由市場運作模式,它對中國人道德生活的影響是否有別於《錢買不到的東西》裡的西方論述呢?無論如何,參考該書的精闢分析定當有助我們思考「有中國特色的市場與道德難題」。

Let's block ads! (Why?)




December 05, 2020 at 03:02PM
https://ift.tt/3gdjspB

《錢買不到的東西》— Michael Sandel 對生活市場化的批判反思| 郭偉文 - 立場新聞

https://ift.tt/37H1BTQ


Bagikan Berita Ini

0 Response to "《錢買不到的東西》— Michael Sandel 對生活市場化的批判反思| 郭偉文 - 立場新聞"

Post a Comment

Powered by Blogger.